2018年,大疆推出的Osmo Pocket 3系列,用一台可以装进口袋的三轴云台相机,让“人人都是Vlogger”的趋势彻底爆发。当时短视频时代兴起,越来越多普通用户第一次拥有了稳定、画质过硬、便携性极强的个人拍摄设备,内容创作的门槛从此被拉低。
一人一机,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大疆用一款产品重新定义了视频分享的门槛。那种人人都是导演的时代氛围,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也是从那时开始,大疆的影像产品正式进入普通用户们的视野,从无人机到影像,“DJI”从一个品牌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符号:它似乎象征着一种“用科技品味赋能表达”的生活方式。一机难求的场景更让Osmo Pocket 3系列曾被称为“电子茅台”,在社交平台上拥有极高热度,排队不止,供不应求。
时间来到2025年,大疆首次将目光投向全景相机市场,并发布了全新8K超旗舰画质全景相机 DJI Osmo 360。全新方形高动态影像传感器专为全景相机设计,在实现传统1英寸传感器的全景像场的基础上,显著增强画质表现,支持拍摄原生8K全景视频,还有效降低功耗,并实现机身的极致轻巧化,助力用户在骑行、滑雪、潜水、日常旅行等各类户外场景中自由创作。
有趣的是,这一产品的热度同样从社交平台先燃起来:预售期间,短视频平台的开箱与试用视频频频刷屏,在部分有国补的地区,其价格优势让讨论热度进一步攀升。DJI Osmo 360的发布甚至一度引发竞品们的快速调价。
硅星人也提到收到了DJI Osmo 360,以及和Osmo 360的产品团队进行了一些交流。全景相机并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并非大疆首创,但在这个时间点推出Osmo 360,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在这里,我们也希望着重去理解清楚DJI Osmo 360的产品理念、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
全景相机并非新鲜事物。上一次我使用全景相机还是GoPro Max,最早可能还要追溯到理光的THETA。甚至近年来从GoPro Max到Insta360,市场上早已有不少玩家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大疆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入局全景相机市场?答案就藏在Osmo 360那颗独特的定制方形传感器里。
在专业的影像领域,全景影像是一个小众品类,我能想到的还是几年前VR时代的诺基亚OZO。这几年,随着用户和产品的迭代,全景影像也主要集中在极限运动爱好者和部分自媒体创作者,产品形态多偏向“玩具化”。究其原因,画质在剪切后不够清晰,体验在编辑的过程中不够友好,和生态使用的配合并没有很完善的三重短板,阻碍它进入更广泛的主流市场。
在产品经理技术分享中,他们坦言,过去3-4年,总有用户问我们什么时候出全景相机。这种呼声背后,反映的是用户对高画质全景影像的渴望。原因在于,全景相机确实有其独特优势——它能在没有人跟拍的情况下解决第三视角拍摄问题,提供独特的超广角视野,这对运动拍摄来说是革命性的。
而且需求也开始发生变化。记录旅行、户外运动、沉浸式体验的趋势正从单一平面向一体空间化的趋势延伸,用户往往也期待一台设备覆盖更多场景——既能滑雪时拍第一视角,又能在城市夜景或旅行风光中捕捉完整空间感。既可以拍前,也可以拍后,甚至可以拍上和拍下,画面最好足够好。这不仅是极客玩家的兴趣,也逐步成为普通创作者的诉求。
产品团队告诉我们,为了控制成本和加快产品迭代,市面上的传感器都是4000×3000像素的长方形排列,这种源自手机和传统相机的设计,我们在使用手机拍摄时一般会得到一个“横向4:3”的画面。但在全景拍摄时,镜头只能覆盖中间3000×3000像素的正方形区域,大量像素被浪费。
这带来了两个坏处:两个镜头合起来最多只能得到5.7K的全景视频,而当你把它裁切到传统相机视角时,实际分辨率只有1080P,甚至更低。而全景成像实际只覆盖传感器中央的圆形区域,两侧近四分之一的面积虽然不参与成像,却依然带来额外的体积、功耗和发热负担。
这种行业习以为常的延续路径,本质上是在开发效率与成本之间的妥协选择。但大疆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既然无效区域对成像毫无贡献,为什么不从根本上解决传感器的设计?
我们需要的是一颗能满足全景影像需求的CMOS。产品团队说道。于是,大疆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定制一颗专门为全景相机设计的方形传感器。
Osmo 360上搭载的这颗4000×4000像素的方形传感器,单像素尺寸达到2.4μm,成像面积与传统一英寸传感器作为全景使用时的面积相当,利用率提升了25%。可以发现,研发团队重新设计了像素分配逻辑,将高度方向的像素数从传统的3000个重新规划为4000个。配合13.5挡动态范围和f/1.9大光圈,Osmo 360成为业界首款支持原生8K全景录制的相机,无论是日落时的高动态场景,还是城市夜景的暗光环境,都能完整保留细节层次。
好处也还有一些。在保证一英寸有效像场的基础上,传感器利用率不光提升了,还释放了体积、重量和功耗的优化空间。
大疆的这种做法让我想到,当年大疆为无人机定制飞控芯片。这次他们又为全景相机重新设计了传感器。这种从底层技术开始的创新,也许正是大疆产品总能在同质化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好了,定制的传感器有了。前面提到,它保证了技术底层的优越性,也释放了体积和重量的优化空间。
所以,Osmo 360实际上是一个“矮胖”型的产品。拿到Osmo 360的第一感受是:它183克的重量,确实比预想中轻上不少。
它略显方正的外形设计看起来很“敦实”,比长条看起来更可靠——但这并非只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功能性考虑。
比如我会使用它去做头盔下巴视角,我可以刚好把它放在下面,而且不挡视野。实际使用下,这种略矮的方形设计,实际上更适合运动场景的穿戴使用,重心更稳定,不会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在实际使用中,Osmo 360展现出了一机全能的特质。作为全景相机,它能拍摄8K/50fps的超高规格全景视频——这个参数甚至超越了市面上大部分旗舰手机和运动相机。13.5挡的高动态范围让它在日出日落等大光比场景下也能呈现清晰的画面细节。
通过单镜头模式,Osmo 360可以变身为一台超广角运动相机,支持最高5K 60fps模式拍摄,4K/120fps的极慢动作拍摄。并可以开启 Action 系列同款的超级增稳和专属的极广角模式,焦距最短可以来到6mm。前后镜头可以无缝切换,不中断录制,实际使用的时候也很简单,点击就可以切换。这意味着你可以在记录自己的同时,随时切换到记录前方的风景或朋友。
比如这几天我用它尝试去拍了一些单镜头的场景,包含日间、夜景和一些强对光的场景,可以直接看下它的画质表现:
除去单镜头模式,全景视频的另外一大好处是,极大的丰富了我们这些个人内容创作者的便利程度:
相机可以固定架设,拍摄后通过软件自动追踪、智能剪辑,实现类似“第三人称追拍”的效果;
在同一段素材里,后期可以随意选择视角和构图,极大减少了重拍和多机位布置的需求。 这种“一个人拍出多机位效果”的特性,降低了创作门槛,让普通用户也能产出专业级“追踪汽车”这样的镜头,成为全景影像走向主流的关键驱动力
这些全景相机通用的功能不再赘述。在软件层面,桌面端新推出的DJI Studio和移动端的DJI Mimo共同支持全景视频编辑全流程。智能追踪功能可以自动锁定人物、车辆、宠物等主体,大大简化了后期制作的复杂度。体感取景功能更是让全景视频剪辑变得直观——只需轻移手机,就能快速锁定理想视角。
对于已经习惯大疆生态的用户来说,这种 “即拍即用” 的闭环体验延续了其一贯的口碑优势。
比如Mimo中也内置了智能跟踪,它可以智能识别画面里面的主体,并实现对主视角的智能跟踪,大幅提升了便利性。
Mimo基础的剪辑和操作也非常流畅,更多是针对“初级”用户进行设计,和很多其他App的功能类似,通过关键帧选取屏幕和滑动视频来进行全景视频的快速剪辑。
一段时间使用下来,给我们的一个明显感受:过去全景相机往往被当作“极客设备”,而Osmo 360有望成为一台真正可取代多机位的主力相机,它的软件生态,甚至是服务给予了对普通创作者的加持,这意味着拍摄门槛进一步降低——只要一根杆,就能获得跟拍团队才能完成的复杂镜头。
如果仅仅是硬件参数的提升,Osmo 360可能尚不足以成为现象级产品。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是背后完整的DJI生态体系。
Osmo 360支持OsmoAudio双麦克风直连,可以同时连接2个DJI麦克风发射器,无需接收器就能实现高质量收音。这种无缝的设备互联,正是苹果生态让用户上瘾的原因。
Osmo 360的电池也与Action系列完全通用,这意味着如果你已经是Action用户,升级成本会大大降低。快拆系统同样兼容Action系列配件,1/4螺纹接口又能兼容市面上所有全景配件。这种向下兼容的设计,可以说大疆对老用户投资保护做得相当到位。
在色彩科学方面,Osmo 360全规格支持10-bit色深,D-Log M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后期调色空间。对于专业创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它能很好地与其他专业设备进行色彩匹配,不会因为画质或色彩差异而成为拖后腿的设备。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现象:Android手机往往会率先搭载很多新功能,但行业内外的人都在等苹果什么时候跟进这些功能。为什么?因为大家相信苹果会把硬件、软件和生态的配合打造得更完美。
这也是我们想强调的另外一个观点:大疆在影像设备领域似乎也有着类似的地位。
虽然全景相机市场已经有不少玩家,但当大疆入局时,人们期待的不仅仅是参数的提升,更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从硬件设计到软件优化,从配件生态到后期工作流,大疆有能力将这些环节都打通,提供一站式的创作体验。
过去几年,全景视频内容创作一直受限于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画质不够等问题。而随着设备的小型化、画质的提升和操作的简化,给予了全景影像从小众走向大众的空间。
似乎也能在大疆的定价上考虑到这层维度,大疆也在探索新的可能性。DJI Osmo 360标准套装售价2999元,畅拍套装3799元(部分地区还可叠加国补),这个价格也一度引发了竞品创始人“下场”,甚至开启了统一调价。
大疆还同步推出了DJI Care随心换保障计划,在周边的一些目标用户心中,大疆的服务和售后系统似乎被认为是一个长期优势。从产品重新定义到内容生态的建设,再到完善的售后服务,大疆正在构建一个围绕全景影像的完整商业闭环。
从天空到地面,从平面内容到沉浸式视频,大疆又在打造一个新的场景需求。也许,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就像十年前很少有人能预料到短视频会如此普及一样。
对于大疆来说,它的意义可能不仅是第一台全景相机,但很可能是第一台真正适合大众用户的全景相机。